康熙管理杂论之如何应对功高盖主的野心员工?

[复制链接]
查看1383 | 回复0 | 2007-10-20 23:47:07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有一句话是形容帝王情谊的,颇为经典:共患难易、共享乐难。用在诸多家族企业家身上,则是:共创业易,共成功难。创业者到守业者之间的转换,让主、臣关系发展成为了微妙的瑜亮情结。一般来说,创业阶段的功勋员工最后的结局无外乎有三种:继续做家族企业的奴仆;另立山头;取而代之。纵观中国家族企业史,后两个结局发生的居多。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:一山不能容二虎。

  对于许多家族企业来说,应对功勋员工的挑战与威胁是他们在商场上的最为险恶的硬仗。

  功高盖主型

  功勋员工:功高盖主派

  代表人物:鳌拜

  职位:资深副总,大清集团前董事长顺治的创业元勋

  特点:创业元勋,目中无主,心生不忿

  口头禅:想当年……”
  应对办法:平衡权术+韬晦之道+攻其不备

  1661年的风雪夜,顺治去世后,年仅八岁的玄烨继任大清集团的掌门人。坐在宽大的龙椅上,喝着祖母酿造的奶子,接受了鳌拜们的祝贺。

  1661年,绝对找不出第二家比大清集团更为复杂的公司了:错综复杂的股权关系、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、眼花缭乱的各种业务、数以万计的员工。对刚刚继任董事长的康熙来说,更让康熙不寒而栗的是鳌拜的野心逐渐膨胀,似乎要将其取而代之。

  在孝庄宣布不参加公司事务管理之前,主导成立了由鳌拜、索尼、苏克沙哈、遏必隆组成的四人决策委员会。这是鉴于康熙年岁尚小而订立的一套管理体系,其目的在于互相牵制、互相制约,从而达到管理决策的相对平衡。它是具有浓重大清烙印、独特的管理体系,规避了许多重大的决策失误,制约了盲目投资和多元化的扩张,更关键的是,它避免了权力集中到某一个手中,保持了大清集团的完整性。显然面对功高盖主的野心家,通过互相掣肘的方法,可达到平衡的目的。

  水,既可载舟,又可覆舟。大凡贤明的企业家,都会用此方法来管理人才,既利用之,又掣肘之。孝庄、康熙与其孙乾隆,都是熟稔此道之人,甚至他们就是这场权力游戏的始作俑者。康熙早期的鳌拜与索尼、苏克沙哈之间的明争与后来的明珠与索额图之间的暗斗都属于此。乾隆更甚,对和珅与纪晓岚的争斗,他不仅作壁上观、听而不闻,甚至点火煽风而不亦乐乎。在企业界流传这么一个不成文的定论:经理层斗争越厉害,老板就越开心;经理层越团结,老板却越揪心。

  老板不希望器重的人才过于亲密,其原因无外乎有二。

  一,每一个老板都不希望自己比下属差,这点感觉很重要,老板的自信心是维系企业发展的重要动能。如果所有下属意见全部于老板意志相悖,那老板该如何做?这无异给老板出道难题。长期以往,会对老板们超强的自信心产生些许阴影。

  二,每一个老板都不希望人才功高盖主。即便是能干的下属每次提出的见解十分精辟可行,老板们也巴望着有人提出反对意见,因为有人反对,才能显露出这见解并不十分高明。老板们也好作出总结性、睿智、乾纲独断的判断。--这样才能显示出老板们的高人一等。

  所以,大凡卓越的企业家,大都不会重用一个能人,而是两个或更多。对于人才的运用,也是因势导之,取其长而控其短。孝庄组成的四人决策委员会中,鳌拜果敢、勇猛,但为人骄傲欺主;索尼老谋深算,但年事已高;遏必隆老成持重,但不够胆略;苏克沙哈正直敢言,但不够老辣,孝庄因势而制,将四人构成了一张动态平衡的权利之网。

  在大清集团的四人决策委员会中,鳌拜是大清集团的执行总裁,主管销售业务。从一个背着挎包走街串巷的业务员,到年回款5亿元的销售公司老总,鳌拜有足够骄傲的资本。但在1660年代鳌拜担任执行总裁期间,大清集团的经营业绩锐减。这与鳌拜的领导风格不无关系。在决策中,鳌拜更习惯于自己的感觉,实行的是拍脑袋决策。许多重大的失误都是鳌拜一个人拍脑袋所造成的。鳌拜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攻击的能力,在诸多投资中,他的这种攻击倾向更明显。毫无疑问,鳌拜是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企业领袖,对他而言,规模比增长重要、增长比成长重要、成长比风险重要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,鳌拜是一个创业型的人才,而非守业型人才。

  康熙的未来就在这四人手上,如何平衡这四个人的关系,成为了最为微妙、最具智慧的谋略。笼络权贵,最常用而最有效恐怕是联姻。孝庄先后为康熙安排了两次联姻,一次是与索尼孙女;一次是与遏必隆之女。而对鳌拜等野心家,孝庄与康熙则采取绥靖政策:你鳌拜不是要公司决策权么?咱给!这并不是一味的退让之举,而是睿智远虑的权谋之道,因为深知骄奢乃失败之本,所以康熙对鳌拜采取纵容之策,甚至故意营造懦弱的假象以迷惑鳌拜。――如养鸟、布库等败家子的活自然也少不了。

  在早期,康熙不得不依赖于鳌拜这样熟悉公司、独挡一面的人才,也不得不对他的不臣之心有所防范。事实上,康熙继任董事长后,一直在培植以魏东亭为首的核心团队,并巧妙地将他们安排在各关键部门,例如销售公司、市场策划部门。虽然销售公司的头头们都是鳌拜的门人,但是执行层的中坚力量却由魏东亭为首的大区经理把持着。与此同时,康熙如蚕食般慢慢吞噬鳌拜的团队,淘汰几个、争取一批。当然,这一切都是在悄无声息进行的。

  所以康熙在突然发难时,鳌拜的倒台并没有对企业产生多大的损失,因为康熙准备工作做的好。功高盖主的功臣是七剑中天瀑剑,善用者游刃有余,擅用者力不从心。在应对鳌拜的过程中,康熙彰显了他独到的权谋与智慧。然而,面对同样是功高盖主的员工吴三桂时,康熙却栽了跟斗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